×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东方龙腾

冰海雪原的孤独守卫者——西伯利亚汗国2

冰海雪原的孤独守卫者——西伯利亚汗国

节选自《最后的可汗》,作者:班布尔汗

(七)谁是”第二蒙古帝国”?

在情理上,铁木尔和脱脱迷失不应该反目,铁木尔是脱脱迷失的盟友,更是恩人,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他的老师。

但作为两个帝王而言,情理微不足道,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之间所要发生的一切争斗,从两个人走在一起的时候便已经无可避免。

铁木尔支持脱脱迷失,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金帐汗国永远的处于混乱和衰落之中,避免成为自己称霸的障碍。但脱脱迷失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让金帐汗国再次振兴起来,铁木尔决不能坐视

而脱脱迷失在摧毁莫斯科之后,已经将金帐汗国大部分领土和藩属掌握在手中,但曾经汗国最主要的财富基地花辣子摸却被铁木尔占据,收回故土是他必然的选择。何况,铁木尔还占领了历代金帐汗看重的阿塞拜疆。

此时,元帝国已经灭亡,察合台汗国经过分裂堕落而成一个二流国家,伊尔汗国也分裂成为多个小国。有能力继承蒙古帝国的,只有铁木尔帝国和金帐汗国了。

谁能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候选人也只有铁木尔和脱脱迷失两人。

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1388年,脱脱迷失汗率先出手,率军攻入河中地区,击败了铁木尔之子乌马尔.沙黑,但在铁木尔亲自率军反攻后,退回了本土。

铁木尔奉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信条,在1391年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找脱脱迷失汗算账。

深知铁木尔用兵如神的脱脱迷失汗极力避免过早与其主力决战,希望用持久战的方式拖垮铁木尔军。他先是派使者求和,希望获得缓冲时间,但铁木尔不为所动。于是脱脱迷失汗呆着数十万大军开始在自己广袤的国土上绕圈子,等待铁木尔军的疲惫和疏忽。

可铁木尔识破了他的计谋,派长子乌马尔.沙黑率2万先锋孤军深入,故意陷入脱脱迷失汗的大军之中,尽一切力量拖住敌军。

乌马尔.沙黑洗雪前耻,出色的完成了父亲交给自己的任务,率领部队在浑度儿查河流域(今天俄罗斯古比雪夫州)死死缠住脱脱迷失,在铁木尔率主力赶到之前,没有让他撤走。

脱脱迷失汗的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数十万大军竟然被如此少的部队缠住难以脱身。当他面前出现了铁木尔帝国一望无际的旌旗时,一切都晚了。主力转移已经失去了时机,此时撤退无遗自蹈死地,无奈之下,只能孤注一掷,与铁木尔决一死战。

这一天的浑度儿查河注定要载入史册,铁木尔帝国军与金帐汗国军近五十万人马展开会战。

铁木尔将自己的部队编为七个军团,互为首尾,不分主次的向敌军轮番进攻。这种军团编制远比脱脱迷失汗所坚持的蒙古传统“万户”编制要有效率的多。

虽然脱脱迷失汗的百战精锐也给予铁木尔军重大伤亡,但最终没能挡住攻势。阵型的一角被攻破,随之导致所有部队溃散。脱脱迷失汗的主力几乎丧失殆尽,自己仅和为数不多的随从逃离了战场。

这一仗,铁木尔军大发横财。仅缴获的战马每个步兵就分到十到二十匹,骑兵分到一百匹,至于其它牲畜和辎重更是不计其数。除此之外,几乎每个将领都抓到了大批俘虏,只一个将军擒获的奴隶就达5000人。

金帐汗国元气大伤,所幸铁木尔军也损失很大,不能继续追击,撤回国内休整。

铁木尔深知,对于金帐汗国的打击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再接再厉。浑度儿查河之战后不到4年,铁木尔便重组军旅组织了第二次远征,再次向脱脱迷失汗挑战。

如果说上一次是作为成吉思汗后继者的初赛,这一回便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复赛。而对于脱脱迷失汗来说,这也是一场关系到汗国命运的决战,是自己的中兴之路能否继续走下去的关键。1395年4月15日,脱脱迷失汗纠集了几乎所有能战之师,在帖列克河谷与铁木尔对阵。

铁木尔仍然用七个军团如车轮一般轮番向金帐汗国军阵地发起猛攻,而脱脱迷失汗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翼迎战,向铁木尔军全线进攻。

两支军队如狭路相逢的亡命徒,红了眼的双方士兵如修罗一般互相砍杀。这时,已经没有什么计谋、战略可以施展,双方谁能够取胜,靠的都是谁的士兵更为凶狠,谁的军队更为强横。

在浑度儿查河之战丧失了太多主力的脱脱迷失汗终于在士兵的善战上棋输一着。经过数个小时激战,他的左翼军终于动摇、后退、崩溃,铁木尔军乘势全面合围金帐军中翼,将之分割,战场的局势完全一边倒了。

虽然有着万般不甘,脱脱迷失汗也不得不撤出战场,将他最后的赌注——数十万已经和正在变成尸体的军队留在了身后。

帖列克河谷之战让铁木尔掌握了完全主动权,但他知道,金帐汗国幅员辽阔,尤其是中心地带的伏尔加河流域极为富庶。想让脱脱迷失再也无法翻身,要么必须将他本人活捉,要么便必须彻底摧毁金帐汗国的经济命脉。

既然脱脱迷失已经逃得不知去向,铁木尔只能采取最为残暴的方式——进兵金帐汗国腹地。

一场从未有过的浩劫降临在这个已经有近两百年历史的汗国头上。铁木尔的军队所过之处,所有的城镇都化为废墟,所有的村庄都夷为平地,即使散居在草原上的游牧民也被洗劫并卖为奴隶,对汗国最忠心撤尔克斯人被全族屠灭,汗国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阿斯特拉罕城与首都别尔哥萨莱城几乎从地图上被抹掉……

这次大扫荡,将金帐汗国的脊柱彻底打断了,铁木尔留下的,除了废墟还是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尸体。

“成吉思汗继承人”的选举得出了结果,铁木尔最终胜出,他的铁木尔帝国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二蒙古帝国”。

(八)灭亡

痛打落水狗,几乎是所有政治斗争中的惯例。

为了不给对手任何翻身的机会,在回国前,铁木尔扶持了一个名叫忽特鲁的白帐汗系宗王作为金帐汗,以此来表明,自他心中,失败了的脱脱迷失汗已经死了。

胜利者总是能得偿所愿,不久,一直力图重铸辉煌的脱脱迷失汗,于1398年在抑郁中病死在今天俄罗斯的秋明境内。

铁木尔扶持的忽特鲁完全是个傀儡,实权逐渐掌握在曾与脱脱迷失一起避难于铁木尔处的贵族也迪该手中。1400年,忽特鲁汗因饮酒过量而死,也迪该又拥立沙狄别为汗。

也迪该也曾试图重新振兴国家,但宗王们内战不休,千疮百孔的局面让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1419年,也迪该在内战中战死。

之后,又有不刺汗(约1407-1412年)、帖木儿汗(约1412-1423年)、马哈麻汗(1423至1459年间)继任汗位,汗国更是江河日下。

尤其是马哈麻汗在位期间,大分裂无可挽回的开始了——1438年拔都之弟突哈帖木尔的一个后裔兀鲁•穆罕默德在伏尔加河中游建立喀山汗国,从金帐汗国中独立。1443年,突哈帖木尔另一个后裔哈吉格莱在克里木半岛宣布独立,建立克里木汗国。

金帐汗国从此改称为“大帐汗国”。从马哈麻汗开始,不再有“金帐汗”,而只有“大帐汗”,仅在名义上表示对分裂出去的汗国保有宗主权。

1459年,在马哈麻汗去世时,他的孙子卡西木又在伏尔加河下游宣布建立阿斯特拉罕汗国。名存实亡的金帐汗国再次分裂。

马哈麻汗之后的阿黑麻汗在1480年出兵莫斯科,试图再次要其臣服,为此约定立陶宛公国一同出兵。此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在乌格拉河与阿黑麻汗对峙时,因为惧怕而临阵脱逃,所幸俄罗斯军在失去主帅后仍然拒不后退。阿黑麻汗也没有决战的勇气,再加上立陶宛因为克里木汗国的牵制而无法出兵,于是悻悻退走。

这是金帐(大帐)汗国最后一次对莫斯科公国用兵,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人终于彻底摆脱了踩在他们头上240年的蒙古人。

1502年,别尔哥萨莱被克里木汗国的军队攻陷后化为焦土,最后一任“大帐汗”赛克阿里被杀,金帐汗国寿终正寝。

除了先前分裂出去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木三个汗国外,金帐汗国的废墟上又崛起了一批国家:

蓝帐汗国的阿布海尔汗率部南下中亚,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这个汗国最终灭亡了铁木尔帝国,算是为金帐汗国复了仇;

乌兹别克汗国后又分裂出哈萨克人(意思是流亡者)进入到哈萨克草原,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在伏尔加河到咸海地区还出现了诺盖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虽然它建立的时间因为史料缺乏而至今难有定论,但我们的目光终于可以从金帐汗国的身上移开,来仔细看看这个姗姗来迟的主角了。

(九)小国寡民

在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中,西伯利亚汗国是典型的“老少边穷”。

它的领地是乌拉尔山以东至鄂毕河间的中下游地区,向北直到北冰洋边,统治中心在额尔齐斯河及其支流博托尔河。这里的环境在十世纪时便被描述为“南为额尔齐斯河及也的里河,西为钦察人的一些地方和北方无人地区的某些地方…北部位于人类不能生活的北方”[13]。

而除了为数不多的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外,西伯利亚汗国的主要居民包括突厥人的萨贾勒、库兰、托克依厄尔、乞丹、马加尔、克烈、乃曼、吾涅厄提塔尔等部落,另外还有奥斯恰克人、汪古尔人、巴什基尔人、切列米亚人、汉特人和曼西人。有的民族较为发达,有的还处在石器时代。这么多部族和民族加起来的人口只有不到二十万,青壮男人不超过四万人。

按说,这样的国家原本没资格登上历史舞台,也不会为什么人所注意。但西伯利亚汗国最大悲剧在于,他处在东欧通向中亚和中国的必经之路上,盛产珍贵的毛皮,并有丰富的银矿和铁矿。就如一个弱小的孩子拿着一箱珠宝在几乎没有治安的闹市上行走,被人觊觎是理所当然。

西比利亚汗国的奠基者是蓝帐汗国昔班家族后裔马赫穆提,在1430年趁着金帐汗国大分裂之后的混乱,占据成吉-图拉城(今天俄罗斯秋明城)自成一体,但金帐汗国衰而未亡,马赫穆提只能做个实际上的统治者,没有称汗。

马赫穆提死后,他的儿子伊巴克继承了他的事业。这位伊巴克运气极好,正赶上金帐汗国完全灭亡,于是开始称汗,抢了父亲的“开国”之功。

但伊巴克在成为可汗之后运气又衰到了极点——游牧在土尔盖和伊什姆草原的突厥克烈部落此时在首领泰布哈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将众多突厥部落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了一个相当实力的部落联盟。

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有枪便是草头王,泰布哈自然也不会在拥有实力的时候还主动地臣服在伊巴克汗脚下,为了汗位,双方开始了战争。

与马赫穆提一样,泰布哈在自己生前终究没有把宝座抢到手中,而是成全了儿子木哈默德。木哈默德在父亲死后继续进攻伊巴克汗,1495年终于攻陷了成吉-图拉城,杀死伊巴克,成为了西伯利亚汗国的可汗。也应该在这之后,木哈默德将首都迁到坐落在额尔齐斯河右岸,博托尔河口的伊斯凯尔城,这座城又被称为喀什雷克城或西伯利亚城,在俄国史料中,便有了“西伯利亚汗国”的称谓。

在此以后的60多年间,西伯利亚汗国一直在平静中度过,在乌拉尔山以西的其他汗国要么自己打得不亦乐乎,要么与俄罗斯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西伯利亚人在安静得过着自己的生活,汗王们通过毛皮贸易,也在逐渐增加自己的财富。虽然偶尔会有来自中亚的小股敌人骚扰,但都是容易对付的。

似乎,乌拉尔山把西伯利亚汗国阻隔在另外一个世界了。

但是,乌拉尔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绝然不同。作为欧亚分界线的它虽然绵延2000多公里,却只是一道平均高度仅平均海拔500-1200米,宽度为40-150公里的久经消蚀的山脉,最高峰也不过1894米,中间还有一段低平地,是欧亚的大通道。

想要依靠乌拉尔山来阻隔什么,是做不到的。

之所以西伯利亚汗国能安享如此长的太平,都是因为那个在金帐汗国崩溃后终于独立的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还不能马上强大起来,与喀山、克里木等汗国还要势均力敌一段时间。

但随着这头北极熊日益强壮起来后,对蒙古人来说,乾坤倒转的时代便来临了。

(十)乾坤倒转

前文所说那个在与金帐汗国军最后的对峙中临阵脱逃,但最后也获得胜利的伊凡三世,虽然胆子小了些,但也算是有为的君主。统治时期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公国、罗斯托夫公国、特维尔公国和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自封为“全俄罗斯的大公”。

俄罗斯终于成为了主权国家——伊凡三世向全世界宣布“俄罗斯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因为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娅为妻,伊凡三世以拜占庭帝国继承者自居,用双头鹰作为国徽。

伊凡三世在晚年被自己的儿子瓦西里三世夺取了权力,也算晚景凄凉。但瓦西里三世对父亲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先后兼并了普斯科夫共和国和梁赞公国,从立陶宛夺取斯摩棱斯克,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

在他在位期间,正式标榜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

1533年,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大帝”的伊凡四世登上了大公宝座。这是一个与中国的秦始皇颇为相似的帝王,雄才大略而又残暴无比,被称为“伊凡雷帝”,也就是“恐怖的伊凡”。不过,登基时的他年仅三岁,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连生命都有随时熄灭在贵族争斗中的危险。直到14年后亲政,才勃发出身为“大帝”应有的活力。

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宣布自己为“沙皇”,这是凯撒的俄语发音,而“凯撒”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奥古斯都”一样代表“皇帝”。于是,莫斯科公国消失,俄罗斯帝国应运而生。

19岁时,伊凡四世开始了一系列改革,结束了贵族在领地中各自为政的局面,设置“重臣会议”,也就是“杜马”来辅助沙皇,将俄罗斯改造成为**集权国家。同时,为了真正成为强国,如历史上所有的强人一样,伊凡四世开始了军事的改革。

伊凡四世的军事改革的思想来自于另一位“伊凡”——立陶宛人伊凡•彼烈斯维托夫。这是一个有着深远眼光军事理论家,曾在波兰等国军队中服过兵役,参加过捷克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争夺王位的战争,实际了解了欧洲国家的战争形势,明白火器使用在近代战争中的作用。1546—1549年间,他向伊凡四世上书,力陈军事改革建议。在建议中,积极主张以“火枪射手”组成常备军,那种中世纪式的每遇战争才临时招募士兵的做法太落后了。同时指出,军队的主要骨干应是“武人”——中小贵族,大贵族掌兵对于沙皇权利的危害是极为可怕的。

任何思想只有付诸于实践才有迸发能量的可能,如果伊凡四世是一个狂妄自大,固步自封的君主,伊凡•彼烈斯维托夫毫无用武之地。所幸,他遇到的是一位“大帝”。

有了改革的蓝本,伊凡四世立即着手实施。在政府设立了“兵部”,作为军事管理的最高机关,并且确立了“一长制”的指挥原则。依门第高下授予军官官衔的军事制度,确定了现役军人的权利和义务,明文规定军役人员之子有权继承父亲的产业和职业,并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服役的报偿。

在此基础上,伊凡四世颁布了兵役法。规定,地主以土地多少为标准,向国家提供全副武装的骑兵。其具体规定是,每150俄亩土地出军士1名,如果少出人员或装备,就要受到处罚。贵族必须从15岁开始服兵役。

有了兵役法,伊凡四世还组建了常备军——射击军。这是近代意义的军队,常驻在指定营地,平时专门进行军事训练,有统一的制服,由国家配发军饷。而在武器上,则基本配置了各种火绳枪,后来又配置了燧发枪。与此同时,炮兵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且分为攻城炮兵和野战炮兵。在**有炮署管辖,实战时则由炮队队长负责。当时的火炮用铜铸成,后改为生铁铸造,带有轮式发射架,发射球形铁弹。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各种型号的火炮号称有2000多门。

兵役法、常备军、火枪的使用、大规模的炮兵,这一切再加上多达30万的军队总人数以及其中的近20万骑兵,北极熊的獠牙和利爪都已具备了。

虽然要和欧洲的军事强国们争雄还需要时间,但要对付金帐汗国留下的几个国家,伊凡四世有了十足的信心。

这个信心来之不易。

金帐汗国的子国们并不是随着母国的灭亡便弱不禁风,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和诺盖汗国多次结盟对俄罗斯用兵,1504年甚至包围了莫斯科。之后,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先后臣服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了大树依靠,更是对俄罗斯威胁重重。

在伊凡四世以前,各汗国的实力仍然是超过俄罗斯的。到他的时代,才终于可以扭转乾坤。

从1543到1549年,伊凡四世连续三次对喀山汗国用兵,相继占领了大片土地,并在1551年在通向其首都喀山城的要冲,斯维亚加河和伏尔加河合流处修建了斯维亚日斯克要塞,作为彻底征服喀山汗国的桥头堡。

喀山汗国逐渐失去了还手之力,向其他汗国求援,但此时,诺盖汗国已经一分为二,自残尚且不及,根本无力救援。阿斯特拉罕汗国在1551年便因为汗位争端而被伊凡四世控制,成为了俄罗斯的属国,自然也不会帮忙。倒是离得最远的克里木汗国很够朋友,可汗杰夫列特-基列出兵图拉,对俄军进行牵制。

可这时候的俄罗斯已经不会为两线作战而苦恼了,克里木汗的牵制根本没有起到预期作用。1552年6月25日,伊凡四世亲自督率15万大军,150门大炮从莫斯科开拔,8月22日到达斯维亚日斯克要塞,9月8日,兵抵喀山城下。

没有援兵可以依靠了,喀山人除了集结所能集结的3万军队死守都城外,剩下的只能是向安拉祈祷。

就如金帐汗国强盛时,东正教的上帝不能让俄罗斯人免除被奴役一样,现在,**教的安拉也不能拯救喀山。

残酷的攻城战在喀山人无力的祈祷声中开始了。俄军用火炮和地雷进行破坏性轰击,专门的工兵营在城墙下挖洞埋炸药进行爆破。喀山的城墙顿时被撕裂了一道道口子。与伊凡四世同名的另一位伊凡——工程师伊凡.维罗德科夫指挥工兵修筑了复杂的攻城工事,在距城墙100—150米之处设置火炮,向城内轰击,无数的房屋被击毁,烈火熊熊。

危亡时刻,喀山人激发出祖先的骁勇,一次次的用石块和尸体堵住缺口,劣质的武器和劣势的人数硬是将俄军挡在城外整整一个月。10月9日,又一段城墙被炸塌,这一次,喀山人在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堵住了,俄军蜂拥而入。

接下来是更为残酷的巷战,剩下的6000名喀山士兵与俄军逐屋争夺,白刃格斗整整持续了3天。10月11日,最后一个喀山士兵倒下,喀山城陷落。

喀山汗国灭亡,伊凡四世为自己加上了“喀山沙皇”的桂冠。

金帐汗国的子国中,喀山汗国最为强大,它的灭亡,标志着俄罗斯最终获得了与蒙古人竞争的优势,其他汗国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1554年,伊凡四世派兵推翻阿斯特拉罕汗国汗王雅穆格尔切伊,扶持傀儡阿里为汗,1556年,干脆废黜阿里,将阿斯特拉罕汗国吞并。

之后,是从诺盖汗国分裂出来的大诺盖汗国;之后,是巴什基尔亚;之后,是高加索……

没有人能阻挡俄罗斯征服的脚步了。

当西伯利亚汗国从平静的梦中惊醒时,才发现自己像一只站在旷野上的鹿,孤单的面对这头因为不断的饱餐而日益强壮的北极熊。

臣服而死还是奋战而死,这是个问题。

(十一)库楚姆汗的选择

世界历史上不知演绎了多少“王子复仇记”,但大多没有莎翁笔下那么悲情曲折,那么引人深思——情节都简单得很,王子为了给父亲报仇,也为了夺回王位,与自己的敌人殊死搏斗,或者成功,或者失败。

西伯利亚汗国在面临俄罗斯的威胁时,也正在上演着一部“王子复仇记”。只不过,这位王子要夺回的王位,不是源自于父亲,而是源自于祖先。

这位王子,便是库楚姆。

喀山汗国灭亡不久,西伯利亚汗国的汗王叶吉格尔汗便收到了沙皇伊凡四世的敕书,要他向俄罗斯臣服,并缴纳贡物。作为一个国家首脑,面对强敌威逼,一枪不放就俯首称臣是最耻辱不过的事情。但叶吉格尔汗非常清楚,自己的国家和喀山、阿斯特拉罕等汗国相比,弱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些国家都是一战而亡,自己又何必飞蛾扑火?

何况,除了俄罗斯,还有一件他最为头疼的事情。一个名叫库楚姆的人率军从中亚布哈拉攻打了过来,尤其是,库楚姆宣称自己是马赫穆提、伊巴克的后裔。

叶吉格尔汗的祖先木哈默德从伊巴克手中夺取了西伯利亚的汗位,到如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怎么突然冒出了伊巴克的后裔?

库楚姆是不是伊巴克的真正后裔,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但作为金帐汗国三大藩属之一蓝帐汗国昔班家族的后裔却是可以确定的,就算不是伊巴克的直系子孙,但也同宗同源。

从蒙古帝国兴起之后,领地内的所有汗国都由成吉思汗的子孙为可汗,“非黄金家族不得称汗”已经是铁律。后各个汗国虽相继衰落,但这条铁律仍然被遵循着。看看乌拉尔山西边那几个汗国,哪个不是黄金家族称汗?而偏偏西伯利亚汗国却是由突厥部落的首领称汗,对库楚姆来说,夺回汗位是天经地义。

叶吉格尔汗没有胆量抗拒俄军,但对于问鼎自己宝座的库楚姆却决不手软,立即组织军队进行“围剿”。可围剿的结果却是屡战屡败,只率少量部队入境的库楚姆日益壮大,叶吉格尔汗只能在首都城墙的保护下才感到些安全。

俄罗斯是要自己臣服,不过是进贡些毛皮,国家还是自己的,但要是库楚姆获胜,自己就连葬身之地都没有了。叶吉格尔汗明智的作出了选择。

1555年,西伯利亚汗国正式向俄罗斯帝国称臣,每年缴纳1000张貂皮作为贡赋。而俄罗斯则对西伯利亚汗国提供保护,避免它遭到其他势力的侵略。

人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博弈的时候就看谁的算盘打得精,而能够打得精的前提,是是否拥有拨打算盘珠的实力。叶吉格尔汗想与伊凡四世打算盘,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

对于“雷帝”来说,要西伯利亚臣服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自己正在进行立窝尼亚战争,与立陶宛、立窝尼亚、波兰争夺出海口,而且战争很不顺利,没有余力向东发展,等空出手来,将西伯利亚汗国变成自己的行省是既定方针。至于帮助叶吉格尔汗打击政敌,保住汗位,得先拿到珍贵的毛皮贡品再说——拿到,也就不说了。

叶吉格尔汗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一面在库楚姆的进攻下苦苦支撑,一面要面对沙皇的勒索苦苦维持。本来就不稳固的统治更加危机四伏。

对手的昏招让库楚姆春风得意,原本叶吉格尔汗的家族统治汗国已经几十年,自己虽有黄金家族的金字招牌,有拿回汗位的合法性,但对西伯利亚境内的人民来说,怎么看自己都是入侵者。现在,卖国求安的叶吉格尔汗丧尽了人心,等于告诉人们,非正统的可汗就是上不了台面。

汗国的一些小酋长国,如汉特人的克德酋长国和奥伯多尔酋长国,还有曼西人的彼雷姆酋长国都开始倒向了库楚姆,叶吉格尔汗的领地日益缩小。焦头烂额的他正在想办法应付,俄罗斯又恰到好处的来捣乱了。

1556年,叶吉格尔汗的使者鲍亚恩达带着向沙皇缴纳贡品来到莫斯科,这一次因为与库楚姆交战再加上天灾,贡品只有700张貂皮,叶吉格尔汗还为此写了一封国书给沙皇伊凡四世,说明了原委。除了表示抱歉,还希望沙皇看在贡品的份上,拉自己一把——库楚姆不消灭,贡品只能越来越少。

这回叶吉格尔汗的算盘又打错了,伊凡四世不想管他为什么会少拿贡品,只知道贡品少了就是不行。于是,将使臣鲍亚恩达随身财务全部没收,并将其关押起来,另派使者回西伯利亚进行催逼。

无奈之下,叶吉格尔汗只好在全境大勒索凑足了毛皮,次年派使者到莫斯科,补足了头一年的数目,缴纳了当年的1000张貂皮,并另缴纳100张貂皮作为道路费。同时,还写了更为谦卑的国书,表示完全服从于俄罗斯,保证以后的贡品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再不会迟缓短缺,沙皇这才消了气,把那个倒霉的使臣鲍亚恩达释放。

当年金帐汗对俄罗斯诸公国的盛气凌人也不过如此,伊凡四世算是为祖先出了口气,但这更加催化了叶吉格尔汗的**。

1563年,库楚姆终于兵临伊斯凯尔城下,经过毫无希望的抵抗后,叶吉格尔汗弃城而逃,无可奈何的摆脱了让自己无限眷恋而又烦恼不已的可汗宝座。

“王子复仇记”得到了完美的结局,库楚姆恢复了祖先的国家。但这个结局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场——如何面对俄罗斯人。

成为可汗的库楚姆没有任何权衡,当他坐在宝座上的第一天开始,便宣布解除与俄罗斯的藩属关系,将俄罗斯派驻西伯利亚的使臣处死,并派出军队袭击边境上的俄军哨所。

他没有给自己留丝毫的余地,用行动来向俄罗斯的沙皇表示:我决不会臣服于你,想要土地和毛皮,你只能用军队来夺取。

一些史家对库楚姆汗的作为进行了极高的评价,用了很多誉美之词,例如“远见卓识”,“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的生存”等等[14]。

赞美一个人物,实事求是要比以今度古更能表达对他的尊重。在近代爱国主义产生之前,众多身处逆境的英雄在他们面对不可对抗的命运而百折不挠,所想的恐怕并不是如今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民族大义”,他们的力量更多的来自于责任、荣誉、尊严和不甘被奴役的渴望。

库楚姆汗打击叶吉格尔汗,是出于对“黄金家族”荣誉的责任感,他无法忍受曾经的臣仆占据着祖先建立的国家;而对于俄罗斯人的强硬,则是出于尊严和傲慢——你曾经是我祖先的奴仆,如今你强大了,可以灭亡我杀死我,但决不能让我向你俯首称臣。叶吉格尔汗可以选择屈辱的苟活,而库楚姆汗则必须奋战到底。

伊凡四世无端的失去了老实听话的藩属,出现了以死相拼的敌国,这是让人很恼火的事。但立窝尼亚战争的频频失利让他更恼火,西伯利亚的事情只能放在其次。

而作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与庸君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做事分不清主次,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而前者却可以在作重要的事情时,对其他的事情也作出妥当的安排。

伊凡四世对于西伯利亚汗国的安排,便是对帝国东部边境的大富翁斯特**诺夫家族的任命和授权。

斯特**诺夫家族原本是在维亚切各达河的世袭贵族,有着广袤的地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族的土地一直扩展到彼尔姆地区的卡马河流域。而如果仅仅是拥有土地,也不过是个土财主,但斯特**诺夫家族更钟情于经商,并享有沙皇赐予的商业特权。在世袭领地中,他们大规模的生产粮食、鱼类和木材,并设立盐矿、铁矿,这些物资的买卖为他们赢得了大笔财富。同时,家族的首脑阿尼卡.斯特**诺夫还开辟了从西伯利亚到俄罗斯腹地的毛皮商道,这更是让他们财源滚滚而来。

这是一个富可敌国家族,这样的家族原本对**集权的俄国有害无益,但难得的是,家族的首脑们都是坚定的爱国分子,可以“不顾个人利益,为祖国忠诚的服务”[15]。

早在1558年,伊凡四世便召见了家族的首脑亚科夫和格利戈利,向他们颁发了“管理西伯利亚人及其他汗国和地区人们的一切问题”的诏书,让他们作为自己在西伯利亚代理人。赐予他们从卡马河到楚索瓦亚河流域的八十八俄里长的土地,并允许移民,同时免捐税二十年。

从这时候起,沙皇对于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赏赐接连不断:15**年,伊凡四世赐予家族坎克尔城以下二十俄里的土地,并允许他们自己制造火炮、枪支和招募军队;1568年,赐予楚索瓦河口上溯八十俄里两岸的土地;1574年,赐予托博尔河流域的土地……

随着一次次的赏赐,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终于和西伯利亚汗国接壤了。

忠于沙皇的家族首脑们自然知道主人的良苦用心,就是要他们作为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前哨。为了不辜负圣恩,家族的武装在西尔瓦河与亚伊瓦河建立了西尔文斯克、亚伊文斯克、尼日涅-楚索夫斯基、维尔霍涅-楚索夫斯基、瑟尔文斯基、奥切尔斯基等军事要塞,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链,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日后进攻西伯利亚汗国建设后方基地。

在沙皇不停的用赐予土地的方式敦促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向东挺进的时候,库楚姆汗也在积极的作着战争准备。作为一个民族、部族林立的国家,要想把所有人团结起来仅靠祖先的血统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大力推行**教,希望用宗教的力量作为纽带来巩固统一。果然,库楚姆汗的政府获得了空前的认可,他的军队中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民族和部族的青壮年。

当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要塞鳞次栉比的出现在边境的时候,库楚姆汗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再等待下去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1572年7月,一支由蒙古人、切里米西人、巴什基尔人、奥斯恰克人组成的军队围攻了坎克尔城和克尔格丹城,杀死了86个俄国人;1573年7月,库楚姆汗的侄子马麦特库尔率军攻向彼尔姆地区,进逼到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楚索瓦河畔的城堡附近,不但杀死和俘虏了大量俄国人,连沙皇派驻在此地的特使列季亚克.切布科夫也被击毙。

一系列的袭击让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损失惨重,于是,他们向沙皇上书,希望政府能够允许他们进攻西伯利亚汗国。

这个要求太为伊凡四世分忧了,应付西方战争已经让帝国的兵力捉襟见肘,可西伯利亚的事情也不能坐视不管,伊凡四世正等着这样的上书。于是,1574年伊凡四世在亚历山大皇村召见斯特罗甘诺夫家族首脑,明确的允许他们扩招私人武装作为帝国的军队“去惩罚君主的叛逆者”。

有了沙皇的特许,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他们知道,自己的私人武装看家护院还可以,要去真刀真枪的征服一个国家实在有些力不能及。他们需要有着丰富野战经验,凶狠、狡猾并对死亡无所畏惧的部队。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毫无牵挂可以勇往直前的亡命徒。

于是,一个外号叫叶尔马克的哥萨克和他的匪帮便当仁不让成为了首选。

(十二)哥萨克叶尔马克

俄罗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一个民族,却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和组织系统;他们不是一支军队,却几百年以作战作为立身之本;他们并不以游牧著称,但却曾经是让无数人闻风丧胆的精锐骑兵。

他们的名字叫哥萨克。

哥萨克这个词来自于突厥语,按字面解释是“携带轻武器的寻宝者”,后来演变成为“自由自在的人”。用其他的名词来解释的话,褒义的就是“绿林好汉”,贬义便是“强盗土匪”。

从伊凡四世开始的俄罗斯农奴化过程,把众多不愿为奴的人逼迫逃亡到边区尤其是南俄草原谋生。这其中以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为多,还有一些波兰人、摩尔多瓦人和波罗的海人,这些逃难者积少成多,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在受到西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之后,这个群体具备了能骑善射,极端讨厌约束的特性。沙皇政府对他们还鞭长莫及,于是,抢劫成为他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手段。路上的商队、河里的商船、边境的城市、游牧民族的帐落,都是他们猎取的目标。

倚仗着矫健的顿河马、锋利的哥萨克弯刀和长达三米的长矛,哥萨克四处横行,作着刀头舔血的没本钱买卖。在哥萨克的营地——“塞契”中,大部分居民依靠战利品为生,一部分人从事渔猎与养蜂,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长的人务农。

他们在17世纪后,逐渐成为了沙皇的重要兵源,为俄罗斯的扩张和强大贡献甚大,但在伊凡四世时期,还是让沙皇极为头疼的“匪帮”。

日后成为俄罗斯的大英雄,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征服者”,

“新土地的发现者”的叶尔马克,在“改恶从善”之前,便是一个让伊凡四世称为“恶贯满盈的强盗”的哥萨克。

叶尔马克只是外号,他的原名叫瓦西里.季莫菲耶维奇,出身于卡马河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虽是庄稼汉,但却没有老实本分的家风,祖父阿法纳西.加里宁就因为抢劫而被打入大牢。在他成年后,不甘心于穷困的生活开始出门闯荡,到伏尔加河、顿河一带闯荡,成为了一个哥萨克。

年轻人孤身闯世界总不可能一开始就遇到机会,瓦西里也是如此,在多年飘泊中,他拉过纤,作过伙夫,因为会做饭,便被人送了一个“叶尔马克”的外号,意思是“饭锅”[16]。这个绰号一点都不响亮,不如“及时雨”、“托塔天王”之类让人如雷贯耳,但外号如何并不能代表本人能力,上不了台面的绰号背后,很可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以后的历史中,瓦西里的本名成为了叶尔马克的注解。

在社会底层混了一段时间后,叶尔马克终于正式加入了一个哥萨克团体,这一下,便把他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组织能力出众。这些都是一个领袖的必备条件,于是,叶尔马克很快成为了一个哥萨克镇的首领。

在叶尔马克的带领下,这支哥萨克发展迅速,在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中下游和里海北岸的广大地区,只要一提叶尔马克,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众多哥萨克小团体也前来投奔,叶尔马克的队伍扩展到了数千人。

可土匪毕竟是土匪,实力一壮大便有些忘乎所以。不但对所有被盯上的商队和商船实行抢光政策,连沙皇的官船都不放过,甚至杀死邻国派往莫斯科的使臣。

原本对这些啸聚山林的强盗,伊凡四世是不愿意专门花精力来对付的,可闹到这个地步,不仅仅是影响了商贸,连边疆的稳固都成了问题,于是,1578年颁下谕旨,下令剿灭这些匪帮。

哥萨克虽然骁勇善战,但和正规军相比不但人数少而且武器、训练都相差很多,一个又一个哥萨克队伍被消灭,叶尔马克的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也溃不成军,只得带了五百余人的残部跑回家乡隐遁下来。

如果没有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准备入侵西伯利亚,叶尔马克最后的结局也不过就是再次复出,然后被官军剿灭走上绞刑架——所有匪首必然归宿。

正当叶尔马克在官军追捕下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意外的收到了一封邀请信,写信给他的是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三个首脑人物:谢苗、尼基塔和马克西姆。信中三位大富翁对这位绿林好汉大加吹捧,并为他指出一条明路:只要他能够帮助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就可以得到沙皇的赦免,甚至还能得到册封。

叶尔马克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去征服一个国家虽然很冒险,但相对于和沙皇对抗来说还是要简单的多,也有希望的多。他不是起义军领袖,用不着什么内心挣扎就接受了“招安”。

1579年,叶尔马克率领自己仅剩的540人的队伍来到了斯特罗甘诺夫家族领地的楚索瓦亚城,受到家族首脑的热烈欢迎,笑纳众多礼物。从此在这里的农庄驻扎下来,耕田练兵,准备随时应主人的召唤而进行东征。

哥萨克是天生就是难以安静的,虽然在斯特罗甘诺家族的农庄里不用担心安全而且吃喝不愁,但平静的生活让他们躁动不已。

不知多少回,他们会向着东方投去充满征服欲望的眼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